一
中国白糖产销格局概述
我国是重要的白糖生产国与消费国,白糖产销量仅次于巴西、印度、欧盟,居世界第四位。白糖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致上以5 ~ 6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基本上是2 ~ 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2 ~ 3年连续减产。从下图历年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白糖近年来的产量都在1000万吨左右,而消费量在1500万吨左右,这样产需之间就有500万吨左右的缺口,需要通过进口白糖来填补。
白糖生产和用途的特殊性,决定了各国政府对白糖贸易采取高度保护的政策。为保护并维持本国国内白糖市场供求总量平衡和国内白糖价格稳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设置了一整套保护政策,把本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相对隔离开来。
加入WTO后,我国对白糖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目前,配额内进口关税统一为 15%,额度为194.5万吨,配额外进口关税为50%,属于自由贸易,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口和销售。我国白糖进口关税配额分为国营配额和非国营配额,国营配额占70%比例,私营配额占30%。进口关税配额证自每年1月1日起至当年12月31日有效。
二
国内白糖定价逻辑
所以总体而言,每年的供需缺口,在用完配额内的194.5万吨后,还有约300万吨的消费量需要通过配额外进口、库存或其它途径填补。
这样在国内产量下降、国际糖价上涨的时期内,国内食糖供应方往往就会将心理价位锚定在配额外进口成本上,以不超出配额外进口成本的报价,去不断试探买方,因为理论上只要内外价差不回归,国内买方就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报价。
在2023年上半年白糖的牛市行情中,国内白糖就是以这样的定价模式在运行。不过由于上半年处于国内榨季,糖源供应相对集中,消费上又处于相对的淡季,国内下游用糖企业对于买方过高的定价抵触情绪是比较高的,一些大的企业随用随采,小的企业则大量使用含糖预拌粉和糖浆等进口替代物。
进入三季度之后,外盘原糖维持高位盘整格局,原本以为旺季需求支撑下,多头会更加占据主动,现货报价上会更加向配额外成本逼近,但现实并非如此,这一段时间,内外盘走势上明显呈现出外强内弱的格局,也导致配额外进口利润持续的大幅倒挂,一度超过2000元/吨。
究其原因,则在于多头看重的内外价差收敛逻辑,在不断出现的替代糖源冲击之下,未能生效。
内外价差收敛的关键在于国内需求缺口,在使用完了配额内的额度之后,不得不大量通过配额外进口来弥补。
海关数据显示,22/23榨季中国累计进口食糖389万吨,同比减少144.69万吨,降幅27.13%;23/24榨季10月进口92万吨,同比增加40.26万吨;2023年1-10月累计进口食糖303.66万吨,同比减少98.54万吨,降幅24.5%。
但是我们仔细查询每月海关进口数据后发现,从2023年1月至今,配额外进口白糖仅仅30万吨左右,而配额内的进口总量已经明显超过300万吨了,原因大概是因为配额是按年度发放,以每年1月为起点,而白糖产销榨季是从头一年的10月到次年的9月底,这样就可以将两个年度的配额量用到一个白糖榨季。
还有就是配额外进口利润严重倒挂的情况下,配额外进口量很小,缺口通过消耗库存和含糖预拌粉等大量进口来填补。
据海关数据,我国10月进口糖浆及预拌粉等三项合计16.55万吨,同比增加12.11万吨,几乎是去年同期的四倍。2023年1-10月进口糖浆及预拌粉等三项合计156.77万吨,同比增加62.68万吨,截至7月底进口量已经接近去年总和。
三
国内糖定价规律
通过上述进口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今年4季度之后,国内白糖价格实际锚定的是配额内的进口成本,而非配额外。
进一步的,我们将配额内、配额外进口原糖加工成本和广西南宁现货白糖价格放到一起,做对比后,可以发现这个规律:国产糖定价往往处于配额内进口原糖价格成本和配额外进口原糖加工成本之间;当市场供需紧张,现货糖价倾向于向上贴近配额外进口成本,当市场供需宽松,现货糖价倾向于向下贴近配额内进口成本;在对国内糖价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大致将配额内进口成本视作底部支撑,而将配额外进口成本视作顶部压力。